三脘:三脘分上中下,上纳下降中磨化是《内经》对其功用的基本描述。上脘主受纳,抑而降之,治胃且理胸膈,兼可调神。中脘主腐熟,和而消之,治胃兼理中气,兼可祛痰。下脘又名下官,主通降,散而祛之,治胃兼通肠腑,兼可止痛。
天枢:本穴始见于《针灸甲乙经》,又名“长溪”、“谷门”、“循际”、“偱元”、“补元”、“大肠募”、“循之”、“补之”、“长鸡”、“长维”等,为大肠精气汇聚于腹部之募穴,能通腑降气、调理肠胃、调理冲脉、通畅胸腹气街,是治疗腹胀便秘、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以及月经不调、痛经等妇科疾患之要穴。天枢性善疏通,走而不守,能疏导大肠一切浊滞,功善分离水谷及糟粕,升清降浊而疏调肠胃,斡旋上下,使气机上通下达,腑气通畅,而消导积滞,实为大肠气血结聚之处,腹部之气街,对于改善肠胃功能、消除肠胃功能失常所致病理症候,卓有成效。 内关:归手厥阴心包经,为本经络穴,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于阴维脉,能宁心安神、宣痹解郁、宽胸理气、和胃降逆、缓急止痛、降逆止呕、调补阴阳气血、疏通经脉等,为心脏的保健要穴,亦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,对于消化系统、内分泌系统有良性调整作用,可有效缓解腹痛症状,主治本经经病和胃、心、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、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、肢体病变。《针灸心法要诀·阴维内关穴主治歌》载“中满心胸多痞胀,肠鸣泄泻及脱肛,食难下膈伤于酒,积块坚硬恒胁旁,妇女胁疼并心痛,里急腹痛势难当,伤寒不解结胸病,疟疾内关可独当。” 足三里:归足阳明胃经,足阳明胃经合穴、胃的下合穴、四总穴之一,又名三里穴、下陵穴、胃管穴、鬼邪穴、下三里穴、长寿穴,为全身重要强壮保健要穴之一,“回阳九针穴(足三里、哑门、劳宫、三阴交、涌泉、太溪、中脘、环跳、合谷)”之一,“人体四大要穴(足三里、合谷、委中、列缺)”之一,能健脾和胃、调理大肠、补益气血、补中益气、行气活血、通经活络、益气回阳、疏风化湿、镇痛退热、醒脑开窍、扶正祛邪(调节机体免疫力、增强抗病能力)的作用。既能补虚,又能泻实;既能清热,又能温寒。《马丹阳十二穴歌》载:“三里膝眼下,三寸两筋间,能通心腹胀,善治胃中寒,肠鸣并腹泻,腿肿膝胻酸,伤寒羸瘦损,气蛊及诸般,年过三旬后,针灸眼变宽,取穴当审的,八分三壮安。”谚语曰“身体若要安,三里常不干。”《玉龙歌》云:“寒湿脚气不可熬,先针三里与阴交。”“忽然气喘攻胸膈,三里泻多须用心。”《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》曰:“此穴治病万端,有白术之强,有桂附之热,有参茸之功,有硝黄之力。”《外台秘要》曰:“凡人年三十以上,若不灸三里,则令人气上眼睛,以三里下气。”民间谚语云:“艾灸(拍打)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。”《针灸真髓》曰:“三里养先后天之气,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,故称长寿之灸。”历代医家文献对足三里的主治记载甚广,有“三里功多数不清”之说。 日本保健灸:婴儿灸身柱,促发育;十七八岁灸风门,预防感冒;三十岁以后灸足三里,促长寿;老年时灸曲池,促耳聪目明,预防中风。图片
针灸治疗儿科疾患要注意快速进针,选用针体较细者,针刺前掐按欲针刺的腧穴以减少入针时的痛感,行针手法适当轻浅,以免刺激过强产生恐惧心理,行针次数和留针时间可以适当减少。对于针刺有恐惧者可以选用穴位点穴代替,或者快速进针迅速起针(不留针)的针法进行治疗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杠杆选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