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十六计》中的“空城计”因蜀汉的军师诸葛亮而广为人知,这一计谋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军事智慧,也成为古代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心理战之一。
这场惊心动魄的对决,可以说是“卧龙”诸葛亮与“冢虎”司马懿之间的精彩较量,是一场心智上的高强度博弈。许多人认为,司马懿退兵的原因仅仅是诸葛亮装得太像,但实际上,诸葛亮身边那两个书童也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,他们或许才是这一计谋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。
这两个书童又是如何帮助诸葛亮施展空城计的呢?
展开剩余81%空城计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,三国时期许多人物也运用了类似的计谋,像曹操、赵云、文聘等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。而诸葛亮利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故事,实际上是后来根据其他历史事件演绎和补充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三国人物中,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人并不是诸葛亮,而是曹操。
很多人被《三国演义》的描写所误导,认为在曹操、孙权和刘备三位“老板”中,曹操是最具野心和智慧的,而实际上,他的军事与政治手段都显得远超孙权与刘备。尤其是孙权,他年轻时虽有过一些聪明表现,但长大后逐渐失去了早期的精明。而刘备的形象,虽然《三国演义》中塑造了他仁爱宽厚的“老好人”形象,但实际他也是一个做作的伪君子。至于曹操,虽然有时显得狡猾甚至阴险,但他的这些手段,恰恰体现了他高超的智慧。
举个例子,曹操曾带领家人和军队外出割麦子,正当他忙碌之时,吕布的大军突然杀来。以当时曹操手下有限的兵力,根本无法与吕布抗衡。于是,曹操便巧妙地施展了空城计。他指示家人和士兵登上城墙,边喝茶边载歌载舞,像是一派悠闲的景象。当吕布的大军抵达城下时,看到这一幕,不禁感到疑惑:“这些人怎么一点都不害怕?”城门大开,吕布更加摸不着头脑。更让吕布感到不可思议的是,曹操依旧在悠闲地割麦子,仿佛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一般。吕布此时意识到,曹操可能埋伏了大量伏兵,于是心生疑虑,立刻撤军回去。曹操虽然成功化解了危机,但回想起来仍是后怕不已。
诸葛亮所使用的空城计,虽然与曹操的类似,但罗贯中笔下的细节更多,描写也更为丰富。这一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时。当时,诸葛亮一路北上,本来形势顺利,但在马谡守卫街亭时发生了失误,街亭一失,蜀军原本的努力付之东流。街亭失守后,司马懿便决定趁机进攻,带领着十多万大军直扑诸葛亮的大营。
当时,诸葛亮驻守在西城,兵力不足,手下仅有五千多士兵。更糟糕的是,为了运送粮草,诸葛亮甚至抽调了大部分兵力,西城的驻军最多不过两千人。以如此微薄的兵力,如何与十万魏军对抗?面对困境,诸葛亮没有选择正面交锋,也无法逃跑,于是他决定施展空城计。
诸葛亮将十多个训练有素的士兵打扮成平民百姓,让他们在城内外清扫街道,毫不隐瞒地敞开城门。同时,诸葛亮也在城楼上弹起了琴,为自己鼓气。和他一起上城楼的,还有两个书童。一个书童手持宝剑,另一个则拿着佛尘。尽管他们分别来自贫寒和富裕的家庭,但这两个书童都非常聪明,深得诸葛亮的喜爱。
诸葛亮带他们上城楼,一方面是为了影响司马懿的判断,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安抚自己紧张的心情。站在城楼上的诸葛亮,心里多少也有些忐忑,毕竟他身处绝境。两位书童安静站在一旁,神态冷静、眼神坚定,丝毫没有显现出紧张情绪。尤其是他们那种不露声色、彼此间默默对视的眼神,传递着一种坚定的气场。这正是司马懿所感到疑惑的地方。
司马懿明知那些“平民”士兵是假装的,但这两个书童却实在让他无法理解。按常理,年纪轻轻的书生不该如此淡定自若,除非他们背后有强大的支撑力量,要么就有非常深的底气。于是,司马懿开始怀疑,眼前这座看似空城,是否隐藏着某种不可见的危险。
正当司马懿与手下商讨时,他们推测,这座空城可能隐藏着什么陷阱,或者诸葛亮有更多的兵力埋伏在外。这种不确定感让司马懿心生疑虑,最终他决定撤退。
最终,司马懿带领大军撤回,空城计成功奏效,诸葛亮的命运得以保全。通过这一计,诸葛亮不仅成功保存了蜀汉的力量,还为他和司马懿之间,日后的对决埋下了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杠杆选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