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科竞赛作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,直抵一所学校育人成色的核心。在竞赛场里,学生要在限定时间内把书本知识变成能落地的方案,要在团队协作中磨合出高效的节奏,更要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到破局的思路——这些能力,恰恰是衡量高校是否能培养出“能用、会用、敢用”知识的人才的关键标尺。
能在高规格赛事中持续交出亮眼答卷的学校,必然在教学体系里藏着“真东西”不仅教会学生公式定理,更逼着他们学会把公式变成解决问题的钥匙,这种“实战基因”,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。而在近日结束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决赛中,华南理工大学就展现了这样的“实战底气”。
据悉,这项每两年举办一届、堪称岩土工程领域“天花板”级别的赛事里,42支精英队伍角逐,华工代表队以决赛第二名的成绩拿下全国一等奖。更厉害的是,该校已连续六届在这项赛事中获奖,累计捧回三次一等奖、一次二等奖和两次三等奖,这样的稳定性,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。
而且,能在岩土工程领域的顶级赛事里保持六年连斩,绝非偶然,背后更多则归功于华工土木与交通学院灵活的培养体系。
展开剩余58%先看培养模式,简直把“灵活”和“顶尖”做到了平衡。不管是智能建造的院士特色班,还是工程力学创新班,或是工科试验班,都有个贴心操作——大一结束时学生能100%按自己的意愿选专业。这意味着不用一开始就被“定死”,就算入学时有点迷茫,也有时间慢慢找到方向。更给力的是,像智能建造和工程力学这两个特色班,只要第6学期结束后综合排名在前80%,英语和体测达标,就能拿到推免资格,对想深造的学生来说,这可是实打实的机会。
此外,科研和实践结合得也特别紧密,完全不是“纸上谈兵”。其土木与交通学院每年能拿到200多个科研和科创课题,学生在各类竞赛里一年能拿100多个奖,像“挑战杯”“互联网+”这些大比赛都有不错的成绩。光有竞赛还不够,近100个实习基地分布在港澳和珠三角,从课堂到职场的衔接特别顺,学的东西马上就能在实践里用起来。
国际视野这块也没落下。该学院跟全球20多所知名高校有合作,每年组织超150名师生去海外交流访学。平时还有国际专家来“串门”,想看看外面的世界,机会真不少。这种“走出去”加“请进来”的模式,能让学生早早养成全球化的思维。
这种不把学生框在单一轨道、不满足于“纸上谈兵”、不局限于“闭门造车”的培养逻辑,恰恰戳中了当下高等教育最该发力的痛点。当不少院校还在纠结如何平衡规模与质量时,华南理工大学已经用连续六届的竞赛佳绩、灵活的成长路径和扎实的实践输出,证明了什么是“以学生成长为核心”的真正落地。
发布于:陕西省股票配资杠杆选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